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新研究:青少年叛逆 大腦變化作祟


(中央社台北6日電)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可能來自腦部異常,而非同儕壓力或缺乏教養。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網站今天報導,一項英國研究發現,一種腦部的變化可能可以解釋青少年的反社會傾向及侵略行為。

每100名青少年中就有5人受到「行為失調」(conduct disorder)症狀的影響。這是一種可能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發展出來的精神疾病狀況。

過去的研究已經確認異常的腦部功能是童年時期發生這種狀況的根源,但多認為青少年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由朋友間學到不良習慣。

現在在「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Council)與「維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贊助下,一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團隊對一群青少年男孩進行腦部掃瞄。他們部分童年時期就發生行為失調狀況,部分則到青少年時期才遭遇相同情況。

他們被要求觀看許多臉部照片,表情包括憤怒、憂傷與中性,並同時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瞄(MRI),以偵測大腦的哪一部分受到這些影像的刺激。

結果發現,兩種行為失調者腦部均展現相同的活動情況,且大腦負責處理情緒的區位都少有活動。

研究者表示,這顯示為何有這種失調情況的青少年不易察覺他人的不快。

這些很可能引發高度爭議的發現,將發表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

報告共同作者,劍橋兒童暨青少年精神病學系教授谷迪耶(Ian Goodyer)說,「這項研究對我們社會中最盛行也最難瞭解的心理衛生問題,開拓了神經學研究上的新視野,所獲得的資訊將有助我們對未來有行為失調風險的兒童進行早期診斷與發展防範策略。(譯者:中央社楊超寰)990706

文章來源: 中央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